
类别: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4-09-21 11:13:23 浏览: 次
PG电子2020年高考:兵器类专业全息解读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可知,兵器类包括武器系统与工程、武器发射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7个专业(T代表特设专业),具体名单如下:
821兵器类82101 武器系统与工程82102 武器发射工程82103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82104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82105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82106 装甲车辆工程82107 信息对抗技术
兵器类专业培养具备进攻与防御信息战技术系统及其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综合能力,能在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信息产业及其使用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操作管理和安全防护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信息对抗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对抗策略、电子对抗技术、光电对抗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微波工程基础、计算机软硬件对抗技术、C4I原理及其对抗技术、信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信息战战区虚拟现实技术等。
武器系统与发射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高精尖技术专业,主要从事武器系统和火箭?筑导弹发射系统的总体设计、理论研究、产品设计、试验研究以及技术管理,培养过程中强调宽知识结构,重视专业基本理论在相关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目的是为了造就现代机电一体化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人才。
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中,该专业要求学生踏实灵活地掌握力学、机械学、控制科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掌握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产品研制技术,具有使用计算机和仪器设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技术经济和国防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基础雄厚、理工结合,对数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较高。由于该专业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尖端的先进性,所以,课外密切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和世界科技前沿动态是该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众所周知,炮弹特别是导弹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火箭为代表的现代航天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研发这些高新技术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的加盟,这就为该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武器系统与发射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部队科研单位或国家航空航天行业,虽然就业选择面相对较窄,但这些领域都是国家的重点建设方向,资金充裕、项目不断,故而人才需求旺盛,待遇也算优厚。除了导弹发射、火箭升空、卫星上天,该专业毕业生同样可以在民用机械、电气自动化、中高等教育等领域大展身手,所以你不用发愁将来找工作的局限性。从近几年的情况看,该专业考研率高达50%左右,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
与该专业结合最紧密的是军工单位,这些单位一般都远离繁华的都市,如我们从电视上看到的“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位于远离甘肃省酒泉市的沙漠深处。所以,有志献身国防军工事业的同学,对此要有思想准备。
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对目标及环境的探测、识别、跟踪、定位、制导与控制、安全控制,以及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呵呵,雷达是它典型的代言人,自动火炮怎样跟踪并最终摧毁敌机,也是它研究的重要内容。
这个看似抽象的专业,只需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就会一目了然:你看见桌子上放着一块诱人的蛋糕,便很自然地想到伸手将它据为已有,于是,你把它拿过来狠狠地咬了一口。请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你已经很出色地完成了高科技领域很难完成的“探测制导与控制过程”——和探测制导与控制相对应,你用眼睛看的动作相当于这其中的探测,你告诉自己伸手就可以拿到蛋糕的过程就相当于制导的过程,而你的手准确地伸向蛋糕的动作正相当于控制的结果。
也许看到这儿你会说:明白,我明白了,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其实很简单,就像看到蛋糕然后尝尝它的味道一样简单。那你是说对了其中的一半!探测制导与控制的目的常常就是这么简单,但过程的复杂程度却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探测的任务往往是要从很多干涉物中寻找到正确的目标。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下,控制高速运行的物体在特定的时间准确达到特定的位置绝非易事。
简单的制导定义是这样的:制导计算机对目标跟踪器跟踪目标得出的数据(活动目标)或事先获得的目标数据(固定目标)同导弹跟踪器跟踪导弹获得的导弹数据进行综合计算,得出对导弹飞行的运动学要求。而探测通常指的是跟踪器对目标(或导弹)的搜索或跟踪;这里的控制系统则是根据制导的输出信息控制导弹按要求完成任务。由此可见,制导与探测、控制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制导不能离开探测与控制而独立存在,它是探测制导与控制这个大系统的灵魂和核心。正由于它的特殊地位,通常意义上的制导系统也涵盖了探测与控制技术。精确制导技术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雷达精确制导技术、红外精确制导技术、电视精确制导技术和激光精确制导技术。每一类制导技术按照不同的制导方式还可以分为很多种,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更是可以分为很多学科。总之,这个专业要涉及很多电(包涵计算机)的知识,应用性较强。
与该专业相关联的职业大致有两大块,一块是部队或兵器企业,一块是民用企事业单位。这两块领域都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军队中制导与控制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毕业生就业形势是越来越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由于本专业自身的特点,所以造成专业本身与市场的某种隔绝,专业的发展也过多地依赖国家的计划与调控,而不是市场,因而就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趋势会很平稳,只要其性质不变,这种平衡的就业趋势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因为专业面窄,又不是特别热门,所以收入基本处于中等水平。
该专业针对性很强,择业面相对狭窄,今后转换职业方向也比较难,就此我提一点个人建议:选报此专业时更应尽量通盘考虑自己的性格和爱好。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浓厚的军工色彩是其区别于民用专业的一大特色。如何生产设计出高效能的武器,如何准确地命中目标将其破坏,如何躲避对方的电子干扰,如何利用使其威力最大,如何进行隐身,等等,都是本学科所关注的热点。
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是武器类专业中最基本、最活跃,也是最与时俱进的专业。它在军工方面有很多运用,所涉及的知识领域也很广,主要以力学、机械、化学、弹药学和爆炸学为基础,综合应用计算机、传感与检测、模拟与仿真PG电子、微电子技术、高爆药技术、预利碎片技术等。该学科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习期间你可以接触到先进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法。专业方向侧重于工程,不像理科那样枯燥无味,研究成果会很快地体现到生产与实践中。
现在,爆炸技术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军工,在民用领域也使用广泛,如,拆除大型建筑物或山体,就经常要使用定向爆破技术。你可能一听到“爆炸”两字就害怕,觉得从事这类工作简直是与狼共舞,其实并非如此——随着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爆炸现象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力学模型,再进行数值模拟,最后通过图形的可视化处理,一个不可见的土中爆炸、空气中爆炸、金属射流等爆炸与冲击问题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你的面前,压根儿就不需要你“舍身炸碉堡”!
展望可以预期的未来,国防仍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砝码。随着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本专业将得到更多重视和扶持,毕业生既可在高校、科研院所、民用爆破企业从事相关理论研究、工程设计与开发,也可从事力学、计算机、数学方面的工作。
全国有20多所军校开设有该专业,如军械工程学院、西安陆军学院等。院校性质不同,专业课程设置的侧重也有所不同:军校侧重国防方向,重在弹药设计、制造、试验,及爆炸技术研究等领域;地方院校近年来更侧重民用方向,如工程爆破等方面。
如果缺少了绚丽缤纷的烟火,张艺谋执导的北京奥运开幕式、闭幕式会不会黯然失色?让鸟巢大放异彩的烟火特技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如何制造出漂亮的烟花?这些问题都是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专业所关注的。
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以力学、机械工程、化学为基础,综合应用计算机、新材料与新能源等现代科技和设计手段,紧密结合相关学科,直接应用于国防与民用工程领域。学习该专业,需要过硬的数学、化学基础。
从最根本上说,该专业设立的出发点是为军事部门服务的。虽然目前该专业已渗透到民用领域,但其最直接或者说最根本的服务对象还是军队。火工与烟火技术属于火箭与导弹的部件产品,其发展与火箭导弹技术的更新升级密不可分。随着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火工与烟火技术的发展也会大踏步前进。从民用领域来看,火工与烟火技术在国民经济中诸如矿山、石油、煤矿的开采,爆炸成型、爆炸焊接及工程爆破等方面也将得到广泛应用。与之相应的是,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综合地说,特种能源工程与烟火技术的发展前景、就业趋势可以用“一片光明”来描绘,而且良好的就业趋势在相当长时期内会继续保持。
坦克作为最重要的地面武器,在二战及后来的几乎所有战争中都大显神威,在整个战争进程和最后的克敌制胜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研制开发出新型坦克、装甲车、火炮等满足现代化国防需要的地面武器系统,是我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地面武器机动工程专业就是基于以上考虑而设置的,主要培养具备地面攻防一体化作战以及机动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以研究汽车材料、武器车辆装备的制造原理为主,是机械工程和控制学、系统学在武器装备工程领域的最好结合,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与工程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工程管理、产品检测和研制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还必须亲身实践这些知识怎样运用到具体的武器装备上,这也是本专业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教学环节中极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安排有很多实践课程,包括金工实习、计算机操作、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以及最重要的坦克拆装与驾驶实习,经常有机会到兵工厂或汽车制造公司参观学习。因为所学课程多,该专业学制为5年。
地面武器机动工程是一个专业性很单一的学科,研究范畴十分明确,但是,由于专业知识很大很广,因而就业领域非常宽:可以到国家地面武器研发机构做相关科研工作,到车辆结构设计部门做汽车整体结构的设计制造工作,也可以到全国的各个车辆维修机构做维修工作,或到车辆运输、管理及交通管理部门从事相关技术工作。
该专业名义上军工色彩浓厚,但其实一些院校越来越偏重民用车辆方向的培养。伴随着民族汽车工业的壮大,特别是电喷轿车的普及,具有跨计算机技术和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综合能力的本专业毕业生,在汽车行业也将大有作为。
电子对抗,美国及北约国家称为“电子战”,俄罗斯称为“电子斗争”,主要是指以专用电子设备、仪器和电子打击武器系统降低或破坏敌方电子设备的工作效能,同时保护己方电子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电子对抗的基本手段是电子侦察与反侦察,电子干扰与反干扰,反辐射摧毁与反摧毁。这本来是军事领域的高精尖技术,不过,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它已开始向、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渗透。了解互联网的同学都知道,网络极容易被“黑客”入侵,很怕病毒袭击。如果敌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足以使当事国经济崩溃。在未来网络世界里,每个芯片都是一种潜在的武器,每台计算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作战单元。信息战广泛的作战能力和强大的破坏力,已经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在高校增设信息对抗技术专业,目的就是为打赢电子战、信息战准备人才。
我国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信息战争与防御技术及民用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基础理论和技术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生不光要有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软件素养,还必须了解现代战争中信息对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掌握信息干扰、信息防护和信息对抗的理论和技能,具备从事信息科学研究、信息应用软件开发的初步能力,掌握黑客防范体系、信息分析与监控、应急响应系统、计算机病毒、人工免疫系统在反病毒和抗入侵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战是大脑思维之间的战争——利用信息在敌我之间制差,以攻击人的思维,尤其是决策者的思维,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因此,这个专业极其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设有信号与系统、数字电路及系统设计、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信息论与编码理论基础、网络对抗原理等多门有关系统设计和防范的专业课程,在掌握扎实的信息对抗技术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人才位居21世纪我国急需的八大类人才之首,安全保障又是信息领域的头等大事,因此该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在就业市场上享受着“卖方市场”的待遇,既可在国防、军事领域从事信息对抗工作,又可在民用行业如金融、保险、税务、企业等部门从事信息安全的防护工作;既可从事信息系统、信息对抗系统的研发,也可从事此类系统的维护、管理和咨询。
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兵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是向轻型化、机动性、远程化、精确化、信息化、多用途等方向发展。
未来快速反应、机动部署需要高机动性、高可部署性的地面作战平台和武器系统。轻型化是提高常规武器系统的机动性、可部署性的重要途径。
现代兵器系统的远距离攻击能力是有效打击敌人和保存自己的重要手段,因此现代武器系统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远程化。
在武器平台上采用先进的技术,构建远程精确打击武器体系PG电子,使武器装备具有更强的战场感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以及高效毁伤能力,使武器装备的综合作战效率成倍增长。
在现代和未来的战场上,武器平台的信息化及数字化、信息战装备及技术、先进信息系统对夺取信息优势、发挥武器体系的整体作战效能、克敌制胜至关重要,必将得到优先发展。
未来战场向太空和深海领域扩展,面临极高温差PG电子、超高压、稀薄气体、微重力、微尺度等极端恶劣环境与条件,对现有武器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微小型武器、深水武器和空天武器等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满足不同特殊需要或多用途的兵器具有强烈的需求背景,如:子母抛撒将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为了适应制导弹药技术的发射需求的低过载发射技术;提高发射速度和方便勤务处理的埋头弹发射技术,满足反恐、维和、维稳等特殊任务需要。
为适应现代兵器的发展趋势,应拓宽兵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内涵,推动远程精确打击武器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发展前沿,促进我国兵器科学技术学科的长远、持续发展和常规兵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在就业方面,兵器类专业体现出了较强的对口性,在兵器工业系统内的就业有着较强的保障,专业整体的就业率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准,但行业的集中也使得学子们在选择工作地点等方面比较局限,而兵器系统内的保密政策、流动性限制等也要求毕业生在做选择时要更加笃定。通常的毕业生去向包括:兵器工业类国有企业、部队及公安消防系统、军事贸易公司、汽车生产企业(装甲车辆工程为主)、信息技术企业/通信设备企业/互联网公司(信息对抗技术)、相应政府机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此外,对于想要从事系统开发及型号研制等方面工作的学子而言,较高的学历也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本科学历往往并不足够。除开军事工业系统外,探测制导、装甲车辆以及信息对抗三个方向也存在一定的民用空间,就业面也因之更加广阔。
“兵工七子”指原国家兵器部下属七所本科高校,分别是:北京理工大学 (原北京工业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原华东工程学院),中北大 学(原华北工学院),长春理工大学 (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沈阳理工大学 (原沈阳工业学院),西安工业大学(原西安工业学院),重庆理工大学(原重庆工学院)。
“延安根、军工魂”,是镌刻进北京理工大学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徐特立老院长倡导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共同铸就了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核。。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 20 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成立于1952年,由当时的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是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减振降噪、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水下探测、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三体船设计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现已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我国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依托力量。
西北工业大学是我国唯一一所以同时发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工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为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的18万多名高级科技人才中,有24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和48位将军,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吴自良等45位两院院士及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天津大学原校长史绍熙等教育家,还有6位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科技先锋和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等商界精英。在航空领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号总师、副总师为我校校友。中国航空工业成立60周年纪念表彰了10位“航空报国特等金奖”,6位西工大校友获此殊荣;航天领域有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雷凡培等200多位校友担任集团公司、院所、企业党政领导干部及副总师以上职务;航海领域同样有大批的杰出校友活跃在船舶工业、水中兵器行业的重要管理岗位与核心技术岗位上。大批西工大学子成为行业精英、国之栋梁,在人才培养领域形成了独有的“西工大现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是新中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为共和国贡献了若干个第一,包括我国第一架无人驾驶大型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核试验取样机、第一架高原无人驾驶机、第一架无人驾驶直升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等,自主研制的“天巡一号”微小卫星成功发射。在基础研究领域,学校取得了“直升机广义涡流理论”、“振动控制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理论”、“飞机制造协调准确度与容差分配理论”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在国防科技领域,学校参与了我国几乎所有航空重要型号的预研、技术攻关、试验研究,有多项技术在“嫦娥三号”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之一。学校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国防、航天优势,紧密结合工业、信息、机电、能源、材料、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等领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解决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内一系列创新性好、探索性强的前沿基础科学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学校积极参与了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7项、部省级奖励239项,发表论文(专著)36000余篇(部),申请专利64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是等老一辈家亲手创建的中国党及红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2年5月,命令,将军委工程学校一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二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外语学院,三部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机要干部学校迁至长春。1988年1月,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本身该校就是在战火下发展起来的,所以该校的发展一直围绕服务国防。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深入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学校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20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化与创新能力建设平台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牵头和参与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中北大学是一所由山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山西省人民政府管理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太行抗日根据地创办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兵工学校——太行工业学校,历经太原机械学院、华北工学院,2004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中北大学。学校拥有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产业化孵化基地,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科技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领域。
沈阳理工大学前身是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创建于1948年。1960年组建成立沈阳工业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签署了共建沈阳理工大学协议。2016年获批“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成为省局共建的国防特色院校。
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学校有5个学科获批国家国防特色学科,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平台和团队建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1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16个,拥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在光学先进制造、特种加工、高性能轻质合金新材料、兵器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学校目前承担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军兵种装备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及省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项目千余项。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徽理工大学是安徽省重点建设的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安徽省和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建设的高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备军官培养选拔基地。该校的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以服务民用兼顾国防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培养民用爆破器材和工程爆破技术的本科专业。
学校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已故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建校以来,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第五机械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大学。2012年入选百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作为“中国光学英才的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前身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在中国的光学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的地位。长春理工大学现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和国防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光学、物理电子学。
重庆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办于1940年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并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拥有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尤其是其车辆工程专业,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